凉山州冕宁县张文君:一位基层干部的扶贫故事

在四川凉山州冕宁县的崇山峻岭间,基层干部张文君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诠释担当。这位被当地彝族群众亲切称为张阿依(彝语:好干部)的共产党员,在脱贫攻坚战中交出了一份饱含温度的答卷。

贫困山区的突围困境

冕宁县作为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面临着基础设施薄弱、产业造血功能不足、群众思想观念滞后等多重挑战。张文君初到联系点时,村里通往外界的还是泥泞的羊肠小道,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如何打破交通靠走、通讯靠吼的现状,成为他驻村后亟待解决的首要难题。

产业扶贫的破局之道

张文君带领工作队翻山越岭调研,发现当地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适合种植高山蔬菜。他积极对接农业专家,引进良种和滴灌技术,组织村民成立合作社。为打消群众顾虑,他率先在自家承包地里试种,成功后将经验推广到全村。如今,青椒、西兰花等特色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走出大山,带动户均增收6000余元。

扶志扶智的长效机制

在走访中,张文君意识到等靠要思想是脱贫路上的隐形障碍。他创办农民夜校,邀请农技专家和致富能手授课;组织村民到发达地区考察学习;设立勤劳致富奖激发内生动力。这些举措让越来越多的贫困户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

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张文君又马不停蹄地投入乡村振兴工作。他推动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链模式,发展生态养殖和彝绣产业;协调资金改善村小办学条件;培养本土青年致富带头人。在他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幅手绘的村庄发展规划图,记录着这位基层干部接续奋斗的足迹。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张文君用八年时光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他常说:群众脸上的笑容,就是最好的政绩。这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千千万万基层扶贫干部的共同心声。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