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凉山州美姑县,打蚯蚓是一项延续百年的传统技艺。当地彝族同胞通过挖掘蚯蚓制作药材或钓鱼饵料,既维系着生计,也承载着独特的文化记忆。然而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提升,这项传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传统技艺与生态平衡的矛盾日益凸显。美姑县地处大凉山腹地,土壤中的蚯蚓对维持高山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过度采挖可能导致土壤板结、肥力下降,进而影响农作物产量和植被生长。有研究表明,每平方米土地每周采挖超过20条蚯蚓,就会对土壤微生物群落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经济利益与可持续发展如何平衡成为关键问题。当地部分村民依靠蚯蚓养殖年均增收近万元,这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但生态学家指出,美姑县作为长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其生态价值远超过短期经济收益。传统采挖方式缺乏科学规范,容易造成资源枯竭。
文化传承需要创新表达形式。非遗保护专家建议,可以将打蚯蚓技艺转化为展示性文化遗产,通过生态博物馆、文化体验项目等方式保留其文化内核。美姑县已有村寨尝试观赏性采挖,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控制采挖数量,并同步开展土壤修复工作。
政策引导与社区共治是破题方向。当地政府正探索季节性禁挖“轮作式采挖等管理措施,并推广人工养殖技术。更重要的是需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让保护者获得合理回报,才能真正实现传统文化与自然保护的和谐共生。
这场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启示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应该寻找创造性转化的新路径。美姑县的实践为类似地区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样本。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