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的红旗村,正成为大凉山腹地乡村振兴的一个生动样本。这个曾经贫困的彝族村落通过产业发展、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等多措并举,逐步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然而,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红旗村仍面临着诸多需要破解的难题。
产业发展是红旗村乡村振兴的核心驱动力。当地依托高山气候优势,大力发展核桃、花椒等特色种植业,并尝试发展乡村旅游。但交通不便、产业链短、市场对接不畅等问题制约着产业效益的充分发挥。如何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成为红旗村产业振兴必须解决的课题。
文化传承与创新同样面临挑战。作为彝族聚居区,红旗村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传统歌舞、服饰、节庆等独具特色。但在现代化进程中,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逐渐减弱,非遗传承人老龄化问题突出。如何在发展中保护好民族文化基因,实现创造性转化,考验着当地治理智慧。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也是一大难题。红旗村地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区,生态地位重要。但过度放牧、陡坡耕种等传统生产方式仍存在,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的矛盾亟待破解。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发展绿色产业,可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人才短缺问题尤为突出。红旗村青壮年外出务工比例高,导致乡村振兴缺乏人才支撑。虽然当地尝试通过返乡创业政策吸引人才回流,但基础设施薄弱、发展机会有限等因素仍制约着人才回归。如何营造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是红旗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红旗村的实践表明,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需要因地制宜的系统工程。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基础上,红旗村需要在产业升级、文化振兴、生态保护、人才引进等方面持续发力,才能真正走出一条符合大凉山实际的乡村振兴之路。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