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中,凉山州雷波县涌现出一批批默默奉献的基层干部,吴晓军就是其中一位典型代表。他的扶贫故事不仅展现了基层干部的担当与智慧,也折射出扶贫工作中面临的诸多挑战。
基层扶贫工作面临着信息不对称的困境。吴晓军初到雷波县时,发现当地贫困群众对扶贫政策理解有限,导致政策落实效果打折扣。他创新工作方法,走村入户开展双语政策宣讲,用彝汉两种语言将扶贫政策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的大白话。这种因地制宜的工作方式,有效解决了政策最后一公里的落地问题。
产业扶贫中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另一个关键挑战。吴晓军意识到,单纯依靠输血式扶贫难以实现长效脱贫。他带领团队深入调研,结合雷波县地理特点和资源优势,培育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通过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不仅解决了产品销售难题,更培养了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
扶贫工作中的干群关系构建同样至关重要。吴晓军坚持用脚步丈量民情,一年中有200多天驻守在扶贫一线。他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用实际行动赢得信任。这种身入心至的工作态度,打破了干群之间的隔阂,为扶贫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关键时期,吴晓军的故事给我们深刻启示。基层干部需要具备政策理解力、产业洞察力和群众工作能力等多维素质。只有真正沉下心来、扑下身子,才能把扶贫工作做细做实,让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雷波县的脱贫实践表明,基层干部的奉献精神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