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凉山腹地的金阳县,基层干部刘德秀用脚步丈量贫困,用真心温暖群众,书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扶贫故事。然而,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基层干部面临着怎样的困境?他们的奉献精神又如何照亮山乡的脱贫之路?
扶贫路上的现实挑战
金阳县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资源匮乏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刘德秀在走访中发现,许多贫困户存在等靠要思想,产业扶贫项目推进缓慢。如何激发内生动力,成为她面临的首要难题。当地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和儿童的生活保障问题同样亟待解决。
创新思路破局发展困境
面对这些挑战,刘德秀探索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扶贫路径。她带领村民发展高山特色种植业,引进适合当地气候的农产品品种。通过建立合作社模式,解决了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难题。同时,她注重扶智与扶志相结合,组织技能培训,帮助村民掌握一技之长。
奉献精神照亮脱贫之路
刘德秀的故事最打动人心之处在于她不计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无论是翻山越岭走访贫困户,还是为争取项目资金四处奔波,她都展现出基层干部的责任担当。在她的带动下,村民们的思想观念逐渐转变,从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
乡村振兴的持续思考
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如何巩固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成为新的课题。刘德秀意识到,产业发展需要更可持续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完善,乡村人才短缺问题有待破解。这些思考为金阳县的后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凉山州金阳县的崇山峻岭间,刘德秀这样的基层干部用实干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扶贫不仅是改善物质条件,更要激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这才是脱贫致富最持久的力量源泉。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