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凉山州金阳县的崇山峻岭间,基层工作者张莉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着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这位扎根偏远山区的乡镇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情温暖民心,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书写着不平凡的篇章。
环境艰苦与资源匮乏的挑战
金阳县地处大凉山腹地,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是制约当地发展的主要瓶颈。张莉初到工作岗位时,面临着基础设施落后、群众思想保守等多重困难。她回忆道:第一次下村走访,摩托车只能骑到半山腰,剩下的路全靠双腿。面对艰苦条件,她没有退缩,而是主动学习彝语,走遍辖区每一个村寨,用真诚敲开群众心门。
群众工作方法的创新探索
在推动扶贫政策落地过程中,张莉发现传统工作方式难以见效。她创新采用火塘夜话形式,利用晚间村民围坐火塘的时机宣讲政策;建立能人带动机制,培养本地致富带头人;针对留守儿童开设四点半课堂,解决务工家庭后顾之忧。这些因地制宜的举措,让政策实施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乡村振兴中的持续发力
脱贫摘帽后,张莉将工作重心转向产业振兴。她带领群众发展青花椒、高山蔬菜等特色种植,引入电商平台拓宽销路。在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她组织技能培训,帮助村民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面对新冠疫情期间农产品滞销难题,她连夜协调运输车辆,保障了农户收益。
新时代基层干部的成长启示
张莉的故事折射出新时代基层工作者的精神特质:既要吃透上级政策,又要摸清基层实情;既要有破解难题的智慧,又要有持之以恒的韧劲。她常说:群众的事等不得也慢不得,我们多跑一趟,老乡就少走一程。这种将心比心的工作态度,正是赢得群众信任的关键。
如今的金阳县,一条条硬化路通向深山,一座座新民居点缀山间,张莉和她的同事们仍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奋力前行。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基层工作虽然平凡,但连着万家灯火;虽然辛苦,但关系国计民生。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无数像张莉这样的基层工作者,正用汗水浇灌着幸福生活的种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