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的崇山峻岭间,彝族文化传承人黎才用半生时光谱写着民族文化的守护篇章。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既是彝族口头史诗《勒俄特依》的活态传承者,也是传统漆器工艺的守护人,他的故事折射出少数民族文化在当代社会面临的机遇与困境。
文化记忆的活态传承者
黎才自幼跟随寨老学习彝族古歌,能完整吟诵长达数万行的创世史诗。这种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正面临严峻挑战——随着彝族年轻一代外出务工或接受现代教育,愿意系统学习古彝语吟诵的传承人已不足十人。黎才尝试将史诗翻译成汉语并录制视频,但这种转化是否会影响原生态表达,成为学界讨论的焦点。
传统工艺的现代化突围
他创办的彝族漆器作坊保留着古老的三色工艺,用天然矿物质调制红、黄、黑三色。这种环保工艺却因制作周期长、成本高难以市场化。近年通过电商平台,黎才团队开发的文创产品打开了销路,但如何平衡商业化与工艺纯正性,仍是待解难题。
双语教育的文化桥梁
作为县级非遗传承人,黎才定期到中小学教授彝文课。他创新设计的彝汉对照歌谣教材深受欢迎,但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师资短缺等问题制约着推广效果。有学者建议将他的教学经验纳入民族地区校本课程体系。
生态智慧的当代价值
黎才主持修复的彝族传统民居土掌房,展示了适应高山环境的建筑智慧。这类项目虽获建筑学界关注,但面临现代建材冲击和营造技艺失传的双重压力。他倡导的文化生态保护区构想,正引发对少数民族文化整体性保护的思考。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黎才的故事提示我们:民族文化保护需要建立活态传承+创新转化的双轨机制。只有当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当代生活,才能避免成为博物馆里的标本。这位彝族老人用坚守证明,文化传承不仅是保存过去,更是为未来留存可能。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