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的崇山峻岭间,基层干部陈缝洪用脚步丈量着扶贫工作的每一寸土地。他的事迹不仅展现了一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也折射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艰难历程。
语言障碍与文化差异是陈缝洪面临的首要挑战。金阳县作为彝族聚居区,许多村民只会说彝语,这给政策宣讲和思想动员带来巨大困难。陈缝洪主动学习彝语,用村民听得懂的方式讲解扶贫政策,逐渐打开了工作局面。但如何真正消除文化隔阂,让扶贫政策与民族传统相融合,仍是一个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基础设施薄弱制约着扶贫工作的推进。金阳县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水电短缺是常态。陈缝洪带领村民修建通村公路,改善饮水条件,但资金短缺、技术力量不足等问题时常困扰着项目进展。基础设施的改善需要长期投入,如何在有限条件下实现效益最大化,考验着基层干部的智慧。
产业发展可持续性是扶贫工作的核心难点。陈缝洪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殖业,但面临市场对接不畅、产业链不完善等问题。村民缺乏现代经营理念,抗风险能力弱,一旦遭遇市场波动或自然灾害,极易返贫。如何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扶贫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成为摆在陈缝洪面前的现实难题。
思想观念转变同样不容忽视。部分村民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陈缝洪通过典型示范、技能培训等方式激发村民积极性,但改变根深蒂固的观念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扶贫先扶志,如何帮助村民树立主体意识,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的关键所在。
陈缝洪的扶贫之路充满艰辛,却也彰显了基层干部的责任担当。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中,需要更多像陈缝洪这样的干部,以钉钉子精神破解发展难题,带领群众走向共同富裕。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