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凉山州甘洛县的崇山峻岭间,扶贫干部刘友森的身影已成为当地群众最熟悉的风景。这位扎根基层的扶贫干部,用八年时光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精准扶贫。
扶贫工作面临的首要挑战是如何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山区找到适合当地的发展路径。刘友森走遍了甘洛县的每一个村落,深入了解每户贫困户的实际情况。他发现,传统的输血式扶贫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找到可持续的造血机制。通过调研,他提出了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的思路,在海拔较高的地区推广中药材种植,在河谷地带发展特色水果产业。
产业扶贫中的现实困境是群众对新技术、新品种的接受度不高。刘友森没有气馁,他带头在田间地头示范种植,邀请农技专家现场指导,组织村民到成功地区参观学习。渐渐地,村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如今,甘洛县的核桃、花椒等特色农产品已形成规模,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教育扶贫的深远意义是刘友森特别关注的重点。他深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在于教育。在他的推动下,甘洛县建起了多所乡村小学,改善了教学条件,还设立了专项助学金,确保贫困家庭子女不因经济原因失学。刘友森常说:给孩子们一个读书的机会,就是给甘洛的未来种下希望的种子。
扶贫干部的情感纽带是刘友森与当地群众建立起的深厚情谊。他不仅关心群众的经济收入,更关注他们的生活冷暖。谁家孩子生病了,谁家老人需要照顾,他都记在心上。这种真心实意的付出,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也为扶贫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刘友森遇到过无数困难,但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饱满的热情。他说:看到乡亲们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所有的辛苦都值得。如今,甘洛县已实现整体脱贫,但刘友森依然坚守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继续书写着一名基层扶贫干部的担当与奉献。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