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凉山州甘洛县的崇山峻岭间,扶贫干部杜树尧用八年光阴丈量着脱贫攻坚的艰辛历程。这位被当地彝族同胞亲切称为杜阿哥的基层干部,用脚步诠释着精准扶贫的深刻内涵,却也面临着深度贫困地区特有的治理困境。
交通阻隔下的扶贫突围
甘洛县地处大凉山腹地,群山环绕的地理环境成为制约发展的天然屏障。杜树尧带领团队在悬崖峭壁间开辟产业路时,既要克服地质灾害频发的自然挑战,又要化解群众等靠要的思想顽疾。他创新采用以工代赈模式,让村民参与道路建设既获得劳务报酬,又增强主人翁意识,这种参与式扶贫有效激活了内生动力。
产业培育的可持续之困
在海拔2000多米的田坝镇,杜树尧推动种植的800亩高山蔬菜已成规模,但冷链物流短缺导致农产品损耗率居高不下。他引入电商平台建立直销渠道,同时争取冷库建设项目,这种硬件+软件的双轨模式为特色农产品打通了出山路。不过,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提升产品附加值,仍是摆在面前的现实考题。
文化融合的治理智慧
面对彝族传统习俗与现代扶贫政策的碰撞,杜树尧摸索出双语宣讲+家支调解的工作法。在易地搬迁过程中,他尊重彝族聚族而居的习俗,将原村落家支成员就近安置,并保留火塘文化空间。这种文化敏感型的扶贫方式,既完成了搬迁任务,又守护了文化根脉。
返贫监测的长效机制
即便脱贫摘帽后,杜树尧仍保持着每月走访50户的工作节奏。他推动建立的红黄蓝三色预警机制,通过动态监测收入、健康、教育等指标,构筑起防止返贫的防火墙。但如何让这套机制不流于形式,真正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考验着基层治理的精细化水平。
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杜树尧这样的扶贫老黄牛依然在陡峭的山路上跋涉。他们用汗水浇灌出的不仅是脱贫数据,更是一种永不言弃的攻坚精神。当光伏板在彝寨屋顶闪烁微光,当留守儿童在新校舍书声琅琅,这些温暖的改变正书写着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