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凉山州甘洛县的群山之间,彝族文化的火种正由一位名叫沙马木基的老人默默守护。作为当地为数不多的彝族传统文化传承人,他的故事折射出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面临的传承困境。
语言流失是沙马木基最担忧的问题。随着年轻一代更倾向于使用汉语交流,彝语的口语传承出现断层。这位老艺人坚持用彝语吟唱古老的《勒俄特依》,却常常面临听众越来越少的窘境。他自发在村寨开办双语教学,试图在孩子们心中播撒母语的种子。
传统技艺的失传同样令人扼腕。沙马木基掌握的彝族银饰锻造技艺,原本需要十年才能出师,现在却难觅传承者。现代化机械生产的廉价饰品冲击着手工艺市场,年轻人更愿意外出务工而非学习这门耗时费力的技艺。他在自家庭院开设工作坊,将复杂的纹样雕刻技法拆解成简单步骤,希望能降低学习门槛。
节庆仪式的简化也令老人忧心。曾经隆重举行的火把节、彝族年等传统节日,现在常常流于形式。沙马木基组织村民复原祭祀舞蹈,重新制作传统服饰,甚至自费购买祭祀用品。他说:仪式不是表演,是连接祖先的纽带。
面对这些挑战,沙马木基展现出令人动容的坚守。他整理出三大本彝族古歌的手抄本,录制了上百小时的民间故事音频,还培养出五个能完整表演彝族婚俗的年轻人。在甘洛县文化馆的支持下,他带着学生走进校园展演,让更多孩子看见本民族文化的魅力。
这位七旬老人的故事提醒我们:文化传承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保存,而是要让古老智慧活在当代人的生活中。正如沙马木基常说的一句话:只要还有人记得,彝族文化就不会消失。在现代化浪潮中,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守夜人,让多元文化的星空永远璀璨。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