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基层干部赵德明的名字与脱贫攻坚紧密相连。这位扎根山区多年的扶贫干部,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真心温暖群众,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书写着感人篇章。
扶贫路上的挑战与突破
甘洛县地处大凉山腹地,交通不便、资源匮乏是制约当地发展的主要瓶颈。赵德明初到扶贫岗位时,面临着群众思想观念落后、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等现实困难。他深知,简单的物质帮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找到适合当地的发展路径。
因地制宜的产业扶贫
赵德明带领团队深入调研,发现当地气候条件适宜种植特色农产品。他积极对接农业专家,引进优质品种,组织技术培训。针对部分村民的疑虑,他率先在自家地里试种,用实际成效打消群众顾虑。如今,甘洛县的特色农产品不仅打开了销路,更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重要产业。
教育扶贫的长远谋划
在走访中,赵德明发现许多家庭因教育支出而陷入贫困循环。他推动建立教育帮扶机制,联系爱心人士资助贫困学生,同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他常说:扶智才是最长效的扶贫,要让孩子们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群众工作的温度与智慧
赵德明的工作方法充满人情味。他坚持与群众同吃同住,了解真实需求。面对个别贫困户的依赖心理,他不厌其烦地做思想工作,帮助树立脱贫信心。在易地搬迁过程中,他充分考虑群众生活习惯,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脱贫攻坚的启示与思考
赵德明的故事折射出中国扶贫工作的基层实践。它告诉我们,精准扶贫需要干部用心用情,既要解决眼前困难,更要谋划长远发展。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需要更多像赵德明这样的干部,将政策红利转化为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