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凉山州甘洛县的崇山峻岭间,扶贫干部孙琼用脚步丈量着这片土地的温度。作为基层扶贫工作者,她面临着诸多挑战,却也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扶贫干部的责任与担当。
交通不便是孙琼开展工作的首要难题。甘洛县地处大凉山腹地,许多村寨分布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区,雨季时常发生山体滑坡阻断道路。孙琼常常需要徒步数小时才能到达偏远村寨,随身携带的除了扶贫资料,还有为村民捎带的药品和生活物资。这种人背马驮的工作方式,成为大凉山扶贫工作的真实写照。
语言障碍是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地彝族群众大多使用彝语交流,这给政策宣传带来不小困难。孙琼主动学习基础彝语,并培养了一批懂双语的政策翻译员,通过火塘夜话等接地气的方式,将扶贫政策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这种创新做法不仅拉近了干群关系,更提高了政策落实效率。
产业培育的困境同样考验着扶贫智慧。面对当地传统农业效益低下的现状,孙琼带领团队深入调研,发现高海拔地区适合种植中药材。她积极对接农业专家,引进适合当地气候的当归、党参等品种,并推动建立合作社模式。如今,这些山间金草已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在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衔接的关键时期,孙琼又开始思考长效机制建设。她推动建立的扶贫车间不仅解决了留守妇女就业问题,更培养了一批产业带头人。这种造血式扶贫模式,让脱贫成果更加稳固持久。
孙琼的故事折射出千千万万基层扶贫干部的坚守。他们用真情融化贫困的坚冰,用智慧点亮山乡的希望。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这种扎根基层、心系群众的精神力量,将继续滋养着大凉山的每一寸土地。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