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甘洛县高伟:一位基层干部的扶贫故事

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基层干部是连接政策与群众的关键纽带。凉山州甘洛县的高伟,正是这样一位扎根一线的扶贫工作者。他的故事折射出基层扶贫的艰辛与成就,也让我们看到这一特殊群体面临的现实困境。

扶贫工作的复杂性与适应性挑战

甘洛县地处大凉山腹地,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高伟初到帮扶村时,面临村民对政策理解不足、产业发展思路不清等问题。如何将宏观政策转化为村民听得懂、愿意跟的具体措施,成为他工作的首要难题。通过挨家挨户走访,他摸索出彝汉双语讲解+产业示范户带动的工作方法,逐步打开了局面。

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探索

高伟意识到,单纯的资金帮扶难以形成长效脱贫机制。他带领村民发展高山蔬菜种植和生态养殖,却遭遇技术短缺、市场对接不畅等瓶颈。通过协调农业专家定期指导,建立合作社统一销售渠道,最终让特色农产品走出大山。这一过程凸显出产业扶贫需要解决技术赋能和产业链构建的双重课题。

情感纽带与信任建设

在彝族聚居区开展扶贫工作,文化差异成为不可忽视的障碍。高伟学习彝语习俗,参与村民婚丧嫁娶,用三年时间建立起深厚信任。当突发山洪威胁村庄时,他连夜转移群众的行为,让高书记成为村民心中的自家人。这种情感投入往往超出工作职责范畴,却是基层干部不可或缺的软实力。

政策落地与个性化需求的平衡

面对贫困户差异化需求,高伟常需在政策框架内寻找灵活解决方案。为残疾家庭改造无障碍设施,帮辍学少年联系职校,这些非标准动作体现基层工作者既要把握原则,又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智慧。这也反映出精准扶贫政策在基层执行时需要的弹性空间。

高伟的故事告诉我们,脱贫攻坚不仅是数据达标,更是人与人的联结。基层干部如同毛细血管,将政策养分输送到最末梢。他们面对的不仅是物质贫困,还有观念转变、文化适应等深层课题。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如何建立更科学的基层干部保障机制,让更多高伟心无旁骛地投身事业,值得持续关注与思考。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