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凉山州甘洛县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基层干部赵显萍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温暖民心。她的扶贫故事折射出基层工作的艰辛与希望,也引发我们对扶贫工作的深入思考。
扶贫工作的难点与挑战始终是基层干部面临的首要问题。甘洛县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资源匮乏,贫困群众思想观念落后,这些都给扶贫工作带来巨大阻力。赵显萍深入走访每一户贫困户,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发现等靠要思想普遍存在,部分群众对扶贫政策理解不深,参与度不高。
精准施策的关键作用在赵显萍的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她针对不同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对于有劳动力的家庭,她积极联系技能培训;对于因病致贫的农户,她帮助申请医疗救助;对于缺乏发展资金的村民,她协助办理小额贷款。这种一户一策的帮扶方式,让扶贫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产业扶贫的长效机制是赵显萍重点探索的方向。她意识到,单纯依靠输血式扶贫难以持续,必须培育造血功能。在她的推动下,当地发展了特色种植、养殖等产业,建立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增收。同时,她也面临产品销售渠道不畅、市场风险大等现实问题,这需要更多政策支持和市场对接。
干群关系的密切程度直接影响扶贫成效。赵显萍始终坚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用真心换真情。她常说:扶贫不是施舍,而是共同奋斗。这种平等互助的态度,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也为扶贫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赵显萍的故事告诉我们,扶贫工作需要基层干部付出巨大努力,更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从思想扶贫到产业扶贫,从短期帮扶到长远发展,每一步都需要智慧和坚持。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我们需要更多像赵显萍这样的基层干部,用责任和担当书写新时代的扶贫篇章。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