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凉山州甘洛县的崇山峻岭间,吴可菲用十五年光阴书写着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动人篇章。这位看似普通的乡村教师,正面临着山区教育特有的挑战,也在用智慧与热忱寻找着破局之道。
师资短缺下的多重角色担当
甘洛县地处偏远山区,专业教师队伍长期面临引进难、留住难的困境。吴可菲不仅要承担语文主科教学,还主动兼任音乐、美术课程。她创新采用跨学科融合教学法,将彝族民歌融入古诗教学,用传统纹样讲解几何图形,在有限条件下最大化教学效果。这种因地制宜的探索,让课堂焕发出独特生命力。
家校协同的破冰实践
当地留守儿童占比超过70%,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吴可菲每周徒步走访三个村寨,用彝汉双语与家长沟通,逐步建立起家校联系卡制度。她特别关注女童教育问题,通过成功培养出寨子里第一个女大学生的事例,改变了女孩读书无用的陈旧观念。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努力,正在重塑山乡的教育生态。
数字化时代的教学革新
面对山区信息化教育的滞后,吴可菲自学多媒体技术,将云课堂资源进行本土化改造。她创建的高山上的云教室项目,让彝族孩子们通过屏幕看见更广阔的世界。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为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鲜活样本。
在甘洛县的教育阵地上,吴可菲用坚守诠释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教育真谛。她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扶贫不仅需要物质投入,更需要这样甘当人梯的引路人。当更多像吴可菲这样的教育工作者扎根乡土,凉山的未来必将绽放别样光彩。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