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甘洛县戴松:一位扎根基层的扶贫干部事迹

在四川凉山州甘洛县的崇山峻岭间,扶贫干部戴松用十年光阴书写了一段动人的脱贫故事。这位来自城市的年轻人,面对艰苦环境与复杂扶贫任务的双重考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基层扶贫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环境适应与工作突破的难题

初到甘洛县时,戴松面临着语言不通、交通不便等现实困难。当地彝族群众占多数,语言障碍成为沟通的第一道门槛。他坚持学习彝语,走遍全县13个乡镇,用脚步丈量贫困现状。在海拔3000多米的村庄,他常常需要徒步数小时才能到达贫困户家中,这种执着最终赢得了村民的信任。

产业扶贫的实践探索

针对当地产业基础薄弱的问题,戴松带领团队探索出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他引入适合高海拔地区种植的中药材项目,组织技术培训200余场次。为打开销路,他亲自跑市场、联系电商平台,帮助村民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这些举措使当地特色农产品走出了大山,带动500余户贫困户实现增收。

扶贫与扶智的深度融合

戴松深知,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他多方筹措资金改善村小办学条件,推动一对一助学计划落实。更创新性地开设农民夜校,教授实用技能的同时传播新观念。这种造血式扶贫让群众既富了口袋,也富了脑袋。

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戴松又投入到乡村振兴工作中。他推动村容村貌整治,发展乡村旅游,让昔日贫困村变身网红打卡地。面对新挑战,他依然保持着那份初心,继续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戴松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扶贫不仅是数据的改变,更是人心的温暖。他用青春和汗水,在凉山深处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扶贫赞歌,展现了新时代扶贫干部的精神风貌。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