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基层干部杨正用他的脚步丈量着扶贫工作的艰辛与希望。作为脱贫攻坚战线上的一名普通干部,他的故事折射出中国基层扶贫工作的真实面貌。
贫困山区的发展困境始终是杨正工作的首要挑战。甘洛县地处大凉山腹地,交通不便、资源匮乏,当地群众长期受困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窘境。杨正深入走访每一户贫困户,发现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教育医疗资源短缺等问题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贫困的恶性循环。
面对产业扶贫的难题,杨正带领团队探索适合当地的发展路径。他们发现,传统农业种植效益低下,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通过多方调研,杨正提出了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思路。他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引进适合高海拔地区生长的经济作物,同时推动建立合作社模式,帮助村民解决技术和销路问题。
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扶贫工作中最艰难的部分。杨正经常遇到村民对新技术、新方法的抵触情绪。他采用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的方式,先在小范围内示范成功,再逐步推广。通过夜校培训、现场教学等形式,他帮助村民掌握实用技能,树立脱贫信心。
在教育扶贫方面,杨正特别关注山区儿童的就学问题。他协调各方资源改善学校条件,建立助学机制,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同时,他推动职业技能培训,帮助青壮年劳动力掌握一技之长,实现稳定就业。
扶贫工作的可持续性是杨正思考的重点。他意识到,单纯依靠外部输血难以实现真正脱贫,必须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为此,他推动建立村集体经济,培育本土人才,确保扶贫成果能够长期巩固。
杨正的故事告诉我们,基层扶贫工作既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像他这样扎根一线、心系群众的干部。在凉山州甘洛县这片土地上,正是无数个杨正的坚守与付出,才让脱贫梦想照进现实。他们的工作不仅改变了贫困群众的生活,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积累了宝贵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