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基层干部是连接政策与群众的关键纽带。凉山州甘洛县扶贫干部陈杰的故事,折射出基层扶贫工作的复杂性与挑战性。
扶贫工作的现实困境
甘洛县地处大凉山腹地,交通不便、资源匮乏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陈杰初到帮扶村时,面对的是村民对扶贫政策的误解与抵触。部分贫困户存在等靠要思想,认为扶贫就是发钱发物,这种观念成为脱贫路上的隐形障碍。如何转变群众观念,激发内生动力,成为陈杰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因地制宜的脱贫路径
针对当地实际,陈杰带领团队探索出产业+就业的扶贫模式。他推动发展高山蔬菜种植,引入农业技术专家实地指导。同时积极对接劳务输出,组织技能培训。这种输血与造血并重的策略,让村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在产业选择上,他特别注重可持续性,避免盲目跟风导致资源浪费。
扶贫工作的情感温度
陈杰深知,扶贫不仅是经济工作,更是人心工程。他坚持吃住在村,走遍每家每户,用彝语与群众交流。当遇到特困家庭时,他主动协调医疗救助和教育帮扶。这种将心比心的工作方式,逐渐赢得了村民信任。但长期高强度工作也让他面临家庭与事业的平衡难题,这是许多基层扶贫干部的共同困境。
乡村振兴的持续挑战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陈杰现在思考的是如何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他推动建立的合作社运营机制、村民议事制度等,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但人才短缺、市场波动等新问题又接踵而至,考验着基层干部的智慧与韧性。
从陈杰的故事中,我们看到基层扶贫不仅需要政策执行力,更需要对土地与人民的热爱。甘洛县的脱贫实践表明,只有扎根泥土、倾听民声,才能找到符合实际的致富之路。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需要更多像陈杰这样脚踏实地的践行者。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