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凉山州甘洛县新市坝镇的乡村振兴实践中,镇党委书记作为基层发展的领头雁,既面临着历史机遇,也需应对诸多现实挑战。如何平衡传统农耕与现代产业转型、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破解基础设施短板等问题,成为检验基层治理能力的关键课题。
产业转型与生态保护的平衡之道
新市坝镇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但传统农业模式难以支撑乡村振兴需求。党委书记带领团队探索特色种植+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路径,通过引进高山蔬菜种植技术,推动农产品深加工,同时严格管控开发强度。这种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发展思路,为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升级提供了实践样本。
破除等靠要的思想藩篱
在走访中发现,部分群众存在依赖政策帮扶的惯性思维。镇党委创新开展火塘夜话活动,通过彝汉双语宣讲、致富能手现身说法等方式转变观念。更建立以奖代补机制,对主动发展产业的农户给予重点扶持,逐步形成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良性循环。
基础设施短板的破局之策
受制于山区地形,新市坝镇部分村组仍存在饮水难、行路难问题。党委书记多方协调资金,实施农村安全饮水提升工程,打通断头路12公里。特别在通信网络覆盖方面,推动建成5个基站,让偏远村寨搭上数字乡村快车,为电商进村奠定基础。
文化传承与治理创新的融合
针对彝族聚居特点,镇党委将德古调解传统融入现代治理体系,培养双语调解员23名。通过举办彝族年俗活动、保护传统村落等方式增强文化认同,使乡村振兴既留住乡愁又充满活力。这种尊重民族特性的治理创新,有效提升了群众参与度。
在乡村振兴这场时代大考中,新市坝镇的实践表明:基层领导者既要有破解难题的智慧,更需坚守为民服务的初心。只有真正俯下身去倾听民声,因地制宜探索发展路径,才能让乡村振兴的蓝图在彝乡大地落地生根。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