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凉山州甘洛县通过强化渔政执法力度与创新生态保护措施,在维护水域生态平衡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然而,在执法效能提升与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建设方面仍存在值得关注的问题。
渔政执法面临的现实挑战
甘洛县境内河流纵横,非法捕捞行为呈现隐蔽化趋势,执法力量覆盖不足成为突出短板。部分偏远水域存在电鱼、毒鱼等违法现象,违法者利用夜间和节假日作案,与执法人员打时间差。执法装备现代化程度不足,难以实现全流域动态监控,影响案件查处效率。此外,跨区域协同执法机制尚不完善,违法分子常利用行政区划交界处逃避打击。
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瓶颈
虽然甘洛县已实施禁渔期制度并开展增殖放流,但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健全。部分流域存在放流鱼种与本地生态系统适配性不足的问题,影响种群恢复效果。沿河居民环保意识参差不齐,生活垃圾入河现象仍未根治。水质监测网络覆盖密度有待提升,难以及时发现局部水域污染问题。
创新实践与发展方向
甘洛县正探索智慧渔政建设,在重点河段布设红外监控设备,运用无人机开展巡航执法。建立河长+警长+渔政联动机制,实现违法行为快速响应。在生态修复方面,推广以鱼养水模式,科学筛选土著鱼种进行增殖放流。通过建立生态护渔员制度,吸纳退捕渔民参与巡护,既解决就业问题又壮大保护力量。
长效治理的关键突破点
未来需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定期开展水上执法技能培训。完善举报奖励制度,激发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推动建立跨县域执法协作平台,实现违法线索互联互通。在生态保护层面,应编制流域生物多样性图谱,为科学放流提供依据。探索生态养殖+休闲渔业发展模式,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甘洛县的实践表明,渔政执法与生态保护需要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只有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格局,才能真正实现水清鱼跃的生态愿景。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