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布拖县田文富:一位基层干部的扶贫故事

在四川凉山州布拖县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基层干部田文富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了精准扶贫的深刻内涵。这位扎根彝区腹地的共产党员,用双脚丈量着扶贫路的每一寸土地,却也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

交通梗阻与思想转变的双重考验

布拖县地处大凉山腹地,崎岖的山路成为制约发展的首要难题。田文富负责的村寨分散在海拔2000多米的山区,雨季塌方频发导致物资运输困难。更棘手的是,部分村民存在等靠要思想,对新型农业技术持观望态度。他创新采用火塘夜话方式,在彝族传统聚会场所宣讲政策,用彝汉双语解读扶贫手册,逐步打破沟通壁垒。

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探索

面对当地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现状,田文富带领团队摸索出高山药材+生态养殖的复合模式。在专家指导下引进的附子种植项目,曾因村民担心市场风险推进缓慢。他带头将自家土地作为试验田,三年间使亩产收益突破8000元,用实际成效打消群众顾虑。如今该产业已覆盖全村87户贫困户,但如何建立长效销售渠道仍是待解课题。

教育扶贫的深远布局

在走访中发现,适龄儿童辍学放牧现象令他忧心忡忡。田文富推动建立助学包保制度,协调建成寄宿制村小。为解决家长后顾之忧,他引入家校联动机制,让掌握技能的家长参与校园后勤工作。这些举措使该村入学率从63%提升至98%,但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依然突出。

扶贫成果与精神传承

经过五年攻坚,田文富负责的片区实现整体脱贫,人均年收入从不足2000元增长至6800元。更可贵的是,他培养出12名本地致富带头人,打造了带不走的扶贫队。这位基层干部用满布老茧的双手证明:真正的扶贫不仅是数字变化,更是发展观念的深层变革。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布拖县正延续着这种精准扶贫的精神火种。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