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输血到造血的扶贫之路
在凉山州布拖县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基层干部谢强用五年时间书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扶贫故事。面对当地群众长期依赖政府救济的等靠要思想,谢强意识到单纯的物质帮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带领团队挨家挨户走访,深入了解每户贫困家庭的实际情况,发现当地特色农产品品质优良但缺乏销路,年轻人外出务工却缺乏专业技能。
产业扶贫的创新实践
谢强将目光投向了布拖县独特的高原气候优势,推动建立了高山蔬菜种植示范基地。他邀请农业专家定期指导,组织村民学习现代种植技术,同时积极对接外地市场。为解决运输难题,他多方协调争取资金修建了村级公路。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更为当地创造了可持续的收入来源。
教育扶贫的长远布局
在走访中,谢强发现许多家庭因教育意识淡薄导致贫困代际传递。他发起一个都不能少助学行动,为适龄儿童争取教育资助,同时开办夜校提升成年人的文化水平。针对当地彝族同胞,他推动双语教学,既保护了民族文化,又帮助群众掌握实用技能。这些教育投入虽然见效慢,却为布拖县的长远发展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扶贫工作的现实挑战
谢强的扶贫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高原恶劣的自然条件、部分群众的传统观念、基层工作经费不足等问题时常困扰着他们。一次山体滑坡冲毁了刚建好的蔬菜大棚,谢强没有气馁,而是带领村民重建并加固了防护设施。他常说:扶贫工作就像爬山,再累也不能停下脚步。
如今的布拖县,一栋栋新房拔地而起,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山间,村民们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谢强用实干诠释了基层扶贫干部的责任与担当,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扶贫不仅是改变物质条件,更要激发内生动力,让贫困群众看到希望,找到尊严。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