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布拖县曾是四川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这里的贫困户如何实现从贫困到小康的蝶变?这一过程中又面临着哪些挑战?
自然条件限制与产业转型
布拖县地处高寒山区,土地贫瘠、交通不便,传统农业难以支撑经济发展。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广高山马铃薯、苦荞等耐寒作物种植。同时引入现代养殖技术,发展黑山羊、藏香猪等特色养殖业。产业转型过程中,如何解决技术推广难、市场对接不畅等问题成为关键。
教育扶贫与技能培训
“扶贫先扶智是布拖县脱贫工作的重要理念。当地建立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开展彝绣、建筑、餐饮等实用技能培训。但部分贫困户因文化程度低、语言障碍等因素,参与培训积极性不高。如何创新培训方式,确保技能真正转化为增收能力,是教育扶贫需要持续解决的问题。
易地搬迁与后续扶持
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地区的贫困户,布拖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搬迁后,部分群众面临就业难、生活习惯不适应等挑战。当地通过配套建设扶贫车间、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方式,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精神脱贫与内生动力
破除等靠要思想是脱贫工作的难点。布拖县通过农民夜校、典型示范等方式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但如何建立长效机制,防止返贫现象发生,仍需持续探索。
如今的布拖县,村村通公路、户户有产业,贫困户人均收入显著提高。从贫困到小康的蝶变,不仅改变了物质生活,更重塑了群众的精神面貌。这一历程证明,只要找准路径、持之以恒,深度贫困地区同样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