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凉山州布拖县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罗俊用双脚丈量着脱贫攻坚的每一寸征程。作为基层扶贫干部,他面对的不仅是自然条件的严酷考验,更是如何打破贫困代际传递的深层难题。
交通阻隔与思想转变的双重挑战
布拖县地处大凉山腹地,崎岖的山路成为物资运输和人员往来的天然屏障。罗俊带领团队修建通村公路时,既要解决施工技术难题,更要化解部分村民等靠要的消极思想。他创新采用以工代赈模式,让村民参与道路建设获得报酬,既改善了基础设施,又激发了内生动力。
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探索
面对当地传统农业效益低下的困境,罗俊深入调研后发现,高海拔气候适宜中药材种植。他多次邀请农技专家实地指导,推动建立合作社模式。但如何确保市场销路、规避价格波动风险,成为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建立电商服务站,他帮助村民打通了特色农产品外销的最后一公里。
教育扶贫的长效机制构建
在走访中发现,当地适龄儿童辍学率居高不下。罗俊意识到,仅靠物质帮扶难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他推动建立一对一助学机制,同时创办农民夜校,让成年人掌握实用技能。这种扶智+扶志的组合拳,正在改变着大山深处的教育生态。
文化融合与现代化进程的平衡
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罗俊注重保留彝族传统文化元素。他组织非遗传承人培训,将彝族银饰、刺绣等传统工艺转化为增收项目,让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如今,布拖县的村村寨寨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罗俊用七年时间证明,真正的扶贫不仅是数字上的脱贫摘帽,更是要培育出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这位扶贫干部的故事,诠释了新时代基层工作者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精神。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