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布拖县人民法院:司法为民的彝区法治先锋

地处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布拖县人民法院,长期肩负着维护民族地区司法公正的重任。作为彝区法治建设的排头兵,该院在推进司法便民、化解民族纠纷等方面成效显著,但同时也面临着语言文化差异、法治观念普及等现实挑战。

语言障碍是布拖县法院面临的首要难题。彝族群众普遍使用彝语交流,而司法程序要求使用汉语进行。为打通沟通壁垒,该院培养双语法官队伍,在立案、调解、庭审等环节提供彝汉双语服务。这种语言+法律的特色模式,有效保障了少数民族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让司法服务更具温度。

山区地理环境制约着司法服务的可及性。布拖县境内山高谷深,部分偏远乡村群众诉讼不便。法院创新推出马背法庭“车载法庭等巡回审判方式,将法庭搬到田间地头。通过建立乡镇诉讼服务站,运用移动微法院等智慧平台,构建起立体化的司法服务网络,切实解决群众打官司难问题。

在彝族习惯法与现行法律衔接方面,法院探索出独具特色的调解机制。尊重德古调解等传统解纷方式的同时,注重引导其与现代法治相融合。通过邀请彝族头人参与调解、开展双语普法宣传,既维护了民族传统文化,又促进了国家法律在彝区的有效实施。

人才短缺制约着司法质效的提升。面对专业法官培养周期长、双语人才流失等问题,法院通过传帮带机制培养本土司法人才,与高校合作定向培养双语法律人才。这些举措为彝区法治建设储备了可持续的人力资源。

布拖县人民法院的实践表明,民族地区司法工作既要坚守法治原则,又要因地制宜创新服务方式。通过持续优化双语诉讼服务、完善便民司法网络、创新民族特色解纷机制,这座彝区法治堡垒正不断筑牢司法为民的根基,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着生动的司法样本。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