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有一位名叫张良的扶贫干部,用十年光阴诠释了精准扶贫的真谛。这位来自城市的年轻人,将青春奉献给了大凉山这片贫瘠却充满希望的土地,他的故事折射出中国脱贫攻坚战中最动人的篇章。
从城市到山区的抉择
当张良第一次踏入布拖县时,眼前的情景令他震撼:崎岖的山路、简陋的土坯房、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作为扶贫工作队成员,他面临着语言不通、交通闭塞、观念落后等多重挑战。如何打破当地群众对扶贫政策的疑虑?怎样让现代产业在传统农耕区落地生根?这些问题成为他必须跨越的障碍。
产业扶贫的创新实践
面对布拖县高寒山区的特殊环境,张良带领团队探索出高山药材+生态养殖的特色产业模式。他挨家挨户动员村民种植重楼、天麻等中药材,同时引入适合当地气候的黑山羊养殖项目。在推广过程中,他既要解决技术难题,又要转变村民等靠要的思维定式。经过三年努力,首批参与项目的农户年均收入增长了近三倍。
教育扶贫的长远布局
张良深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必须从教育入手。他多方筹措资金改善村小办学条件,建立一对一助学机制,并创新推出家长夜校,既教孩子也教父母。针对彝族地区双语教学的特殊需求,他推动编制了彝汉双语教材,让教育真正成为改变命运的力量。
如今,布拖县的贫困发生率已从最初的34.6%降至0.8%,但张良依然坚守在这片土地上。他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乡村振兴才是新的起点。这位扶贫先锋用行动证明,真正的扶贫不仅是改变物质条件,更是点燃希望之火,让大凉山的每个角落都焕发生机。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