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凉山州布拖县的崇山峻岭间,伊撒小学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为偏远山区的孩子们点亮了知识的明灯。这所乡村小学的存在,不仅改变了当地教育生态,更成为观察中国乡村教育发展的一个鲜活样本。
地理阻隔下的教育突围
地处海拔2500米的布拖县,伊撒小学面临着严峻的地理挑战。蜿蜒的山路让许多学生每天需要徒步两小时才能到校,雨季时常发生的山体滑坡更增加了上学风险。学校通过建立寄宿制度,为偏远村落的孩子提供安全住所,但基础设施的不足仍然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提升。教室冬季缺乏供暖设备,师生们常常要忍受零下气温坚持授课学习。
师资困境中的坚守与创新
教师队伍稳定性是伊撒小学面临的另一大难题。由于地处偏远、条件艰苦,优秀教师留任率始终不高。学校现有教师中,本地培养的教师占比较大,虽然熟悉当地文化,但在教学方法和理念更新上存在滞后。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通过特岗教师计划和支教项目,一批批年轻教师为学校注入了新鲜血液,他们带来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正逐步改变传统的黑板+粉笔单一教学模式。
文化传承与现代教育的平衡艺术
作为彝族聚居区的学校,伊撒小学在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也肩负着保护民族文化的重任。学校开设了彝族语言文化课程,邀请寨子里的毕摩(彝族祭司)来校讲授传统技艺。这种双语双文化教育模式既保证了学生能够融入主流社会,又守护了珍贵的民族文化根脉。然而,教材开发不足、专业师资缺乏等问题,使得文化传承教育仍面临诸多挑战。
社会关注带来的改变与期待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伊撒小学获得了更多社会关注和支持。新建的教学楼、爱心人士捐赠的图书室、企业资助的阳光午餐项目,都在改善着办学条件。但如何将这些外部援助转化为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成为学校管理者思考的新课题。教育信息化设备的维护使用、教师专业能力的系统提升、家校共育机制的完善,都是这所深山明珠学校需要继续探索的方向。
伊撒小学的故事,是中国乡村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它既展现了教育工作者在大山深处的坚守与奉献,也折射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育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当清晨的阳光洒在校园的五星红旗上,孩子们清脆的读书声在山谷间回荡,这所小学正在书写着改变命运的教育诗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