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布拖县作为四川彝族聚居区的典型代表,其新闻资讯传播既承载着民族地区信息传递功能,也面临着特殊的发展挑战。当前布拖县电视台作为县级主流媒体,在内容生产与传播效能方面存在值得关注的现实问题。
语言屏障制约传播效果
布拖县彝族人口占比超过90%,普通话普及率相对较低。电视台新闻节目虽采用双语播报,但彝语翻译的专业性和时效性仍待提升。部分政策解读类新闻存在术语翻译不准确现象,影响少数民族群众对重要信息的理解。如何建立专业的双语采编团队,成为提升传播质效的关键突破点。
内容同质化现象突出
分析近期播出的新闻节目发现,时政类报道占比超过65%,而民生服务、民族文化等贴近性内容开发不足。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乡村振兴实践等重大主题的报道视角较为单一,缺乏对典型个案深度挖掘。这种内容结构难以满足群众多元化信息需求,导致年轻群体收视意愿持续走低。
传播渠道融合度不足
尽管已开通新媒体平台,但短视频账号更新频率不稳定,点击量过万的爆款内容屈指可数。传统电视端与移动端的协同传播机制尚未健全,重要新闻的二次传播效果欠佳。5G时代背景下,构建大小屏联动的立体传播网络迫在眉睫。
人才短板制约发展后劲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进程中,既懂新闻传播规律又熟悉彝族文化的复合型人才紧缺。现有采编人员新媒体技能培训体系不完善,无人机航拍、数据新闻等现代报道手段应用率不足。建立与高校的定向培养机制,或许能为民族地区新闻队伍建设提供新思路。
要破解这些发展瓶颈,需要从三方面着力:深化新闻+服务功能转型,增强实用信息供给;打造彝汉双语网红记者,提升内容亲和力;构建县乡村三级传播节点,扩大有效覆盖范围。只有立足民族地区实际创新突破,才能真正实现基层新闻传播的最后一公里通达。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