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凉山州布拖县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扶贫干部潘世超用双脚丈量着每一寸需要帮扶的土地。作为基层扶贫工作的中坚力量,他的故事折射出中国脱贫攻坚战中最真实的奋斗图景,也让我们看到基层扶贫面临的诸多现实困境。
语言障碍与文化差异成为潘世超开展工作的首道门槛。布拖县作为彝族聚居区,许多村民只会说彝语,这要求扶贫干部必须掌握基本沟通用语。更棘手的是,某些扶贫政策与当地传统习俗存在冲突,比如易地搬迁就面临着故土难离的情感阻力。潘世超通过建立双语夜校,既解决语言问题,又逐步转变群众观念。
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发展的硬伤。布拖县山高路险,不少村寨至今未通硬化路,雨季时常变孤岛。潘世超带领村民修建的15公里产业便道,不仅打通了马铃薯外销通道,更连起了民心。但资金短缺、地质条件复杂等问题,让这类基建工程推进缓慢。
产业培育的可持续性考验着扶贫智慧。虽然发展了高山蔬菜、黑山羊养殖等特色产业,但市场波动大、产业链不完善等问题始终存在。潘世超推动成立的合作社采取保底收购+利润分红模式,既保障农户基本收益,又激发内生动力。
扶贫与扶志如何平衡是更深层的课题。部分贫困户存在等靠要思想,潘世超创新推出积分制管理,将政策享受与参与公益劳动挂钩,逐步培育自主脱贫意识。但这种做法也引发关于帮扶边界的讨论。
在布拖县的日夜里,潘世超用行动诠释着扶贫干部的责任担当。他办公室墙上脱贫不落一人的标语,正是无数基层扶贫工作者共同的信念。当城市霓虹闪烁时,这些扎根山区的身影仍在为兑现全面小康的承诺而坚守。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扶贫不仅是数字的变化,更是人与土地共同重获尊严的过程。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