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布拖县范锡儒:一位扎根彝区教育事业的奉献者

在四川凉山州布拖县这片美丽的土地上,范锡儒老师用三十余年的坚守诠释了教育者的初心。作为扎根彝区教育事业的典范,他的故事不仅展现了教育者的无私奉献,也折射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语言障碍与文化差异始终是彝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首要挑战。范锡儒初到布拖县时,发现当地学生普遍存在汉语基础薄弱的问题。他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双语教学、情景模拟等方式,帮助彝族学生跨越语言鸿沟。这种因地制宜的教育实践,为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

教育资源匮乏是制约彝区教育发展的另一瓶颈。面对简陋的校舍和短缺的教具,范锡儒多方奔走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他深知,优质教育不仅需要教师的热情,更需要基本的硬件保障。在他的努力下,一批批现代化教学设备陆续进入山区课堂,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

家长教育观念滞后同样影响着教育成效。范锡儒经常翻山越岭家访,用真诚打动家长,改变读书无用的传统观念。他建立起家校联动机制,让教育从课堂延伸到家庭,这种全方位育人模式显著提升了当地入学率和巩固率。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数字鸿沟成为新的挑战。范锡儒积极推动互联网+教育模式,引入优质网络课程资源,让山里孩子也能享受城市名校的教育内容。这种与时俱进的探索,为偏远地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新思路。

范锡儒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帮扶不仅需要情怀,更需要科学方法和持久投入。他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彝族孩子的求学之路,也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生动样本。在新时代征程上,我们需要更多像范锡儒这样的教育守望者,用智慧与汗水浇灌民族教育的希望之花。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