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凉山州布拖县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县委常委罗德超用八年坚守诠释了基层干部的担当。这位被当地彝族群众亲切称为罗阿哥的干部,其扶贫实践既展现了典型经验,也折射出深度贫困地区面临的共性挑战。
扶贫实践中的创新与突破
罗德超推动的以购代捐产业扶贫模式,成功将布拖县马铃薯、乌洋芋等特色农产品纳入成都企事业单位采购链。这种造血式扶贫有效缓解了传统捐赠模式的可持续性难题,但同时也暴露出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物流成本高等产业链短板。他在西溪河村推广的家庭农场+合作社模式,虽带动127户贫困户增收,却面临着高山地区土地碎片化与规模化经营之间的矛盾。
基层治理的深层困境
在易地搬迁工作中,罗德超团队遇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碰撞。部分彝族群众对集中居住的排斥,反映出扶贫工作既要改善物质条件,也需重视文化适应。其推行的农民夜校在扫盲和技术培训方面成效显著,但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的知识传递断层,仍是人才振兴的隐忧。
可持续脱贫的机制探索
面对脱贫后的返贫风险,罗德超主导建立的防返贫动态监测系统通过大数据跟踪低收入群体,这种预警机制在实践中需要解决数据采集准确性、部门协同效率等问题。他在教育扶贫中倡导的一对一助学计划,虽帮助300余名学生继续学业,但偏远山区师资流失的现状仍未根本改变。
罗德超的实践表明,深度贫困地区的乡村振兴需要更多制度性突破。从产业扶持政策精准度到乡土人才培养体系,从传统文化保护到现代治理能力提升,这些课题都等待着像罗德超这样的基层探索者交出新的答卷。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