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布拖县杨丛跃:一位扎根基层的扶贫干部

在四川凉山州布拖县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杨丛跃用八年时光书写了一名基层扶贫干部的担当。这位来自县扶贫办的普通干部,用脚步丈量了布拖县12个乡镇的沟壑纵横,却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中面临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考验。

交通阻隔带来的工作困境始终是杨丛跃面临的首要难题。布拖县地处大凉山腹地,部分村寨至今未通硬化路,雨季时常发生山体滑坡。为核实贫困户信息,他经常需要徒步五六个小时穿越泥泞山路,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详细记录着每个家庭的特殊情况。这种最后一公里的阻碍,使得扶贫政策落地效率大打折扣。

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是另一个亟待破解的命题。杨丛跃发现,单纯依靠输血式帮扶难以形成长效机制。他带领团队尝试推广高山中药材种植,却遭遇村民传统观念的阻力。通过组织140余场院坝会,他用彝汉双语耐心讲解种植技术,最终在乌科乡建立起500亩云木香示范基地,带动87户贫困户年均增收6000元。

教育扶贫的深层矛盾更令杨丛跃忧心。在走访中发现,部分家长仍存在读书无用的观念,适龄儿童辍学放牧的情况时有发生。他创新推出扶贫夜校+爱心课堂模式,邀请成功走出大山的彝族青年返乡宣讲,三年间使辖区义务教育巩固率提升至98.6%。

面对扶贫资金使用效率的质疑,杨丛跃建立阳光台账制度,每一笔款项都公示到村民小组。他坚持扶贫不是养懒汉的原则,在特木里镇推行以工代赈项目,让贫困户通过参与村道建设获得报酬,既改善了基础设施,又增强了脱贫内生动力。

如今,布拖县贫困发生率已从2014年的35.6%降至零,但杨丛跃仍在思考乡村振兴衔接的新课题。他推动建立的防返贫动态监测系统,持续跟踪脱贫户的两不愁三保障情况。这位扶贫干部用行动证明:真正的扶贫不仅是改变物质条件,更要重塑发展观念,而这需要比八年更久的坚守。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