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喜德县东平村位于四川省西南部,作为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村落,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取得了一定发展成效,但仍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础设施薄弱制约发展 东平村地处偏远山区,交通条件相对落后,村内道路硬化率不足,部分自然村组仍未通硬化路。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季节性缺水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村民生活。电力供应不稳定,网络覆盖不完善,这些基础设施短板成为制约东平村发展的首要瓶颈。
产业发展缺乏持续性 当前东平村主要依靠传统农业种植,产业结构单一,经济作物比重偏低。村民多以种植玉米、土豆等传统作物为主,经济效益低下。虽然近年来尝试发展特色种养殖业,但由于缺乏技术指导和市场对接,产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难以形成稳定增收渠道。村集体经济薄弱,缺乏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带动,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人才短板明显 东平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严重,留守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本地缺乏专业技术人才,村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接受新技术、新理念的能力有限。同时,村两委干部队伍年龄结构偏大,现代管理经验和市场意识不足,难以有效引领乡村发展。
文化传承与创新不足 作为彝族聚居村落,东平村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但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力度不够。非遗技艺面临失传风险,民族特色未能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乡村旅游开发尚处起步阶段,缺乏系统规划和专业运营。
针对上述问题,东平村乡村振兴需要多措并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硬环境;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提升村民素质;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通过系统性谋划与精准施策,东平村有望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乡村振兴之路。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