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基层干部是连接政策与群众的重要纽带。凉山州喜德县基层干部郑勇的故事,正是这场伟大战役中一个生动的缩影。
喜德县地处大凉山腹地,交通不便、资源匮乏,贫困发生率曾居高不下。郑勇作为当地扶贫干部,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如何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怎样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这些难题时刻考验着他的智慧与担当。
郑勇深知,产业扶贫是脱贫致富的关键。他带领团队走遍喜德县的山山水水,调研当地特色资源。经过反复论证,最终确定了发展高山蔬菜种植和特色养殖的产业路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他坚持授人以渔的理念,不仅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更注重培养村民的市场意识和经营能力。
扶贫工作不仅要解决物质贫困,更要关注精神贫困。郑勇发现部分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脱贫意愿不强。为此,他创新工作方法,通过组织参观学习、树立脱贫典型等方式,让群众看到脱贫致富的希望。他还特别关注贫困家庭子女教育问题,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在郑勇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喜德县多个贫困村实现了整村脱贫。村民人均收入显著提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更可贵的是,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
郑勇的故事告诉我们,基层扶贫工作需要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更需要因地制宜的创新思维。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正是无数像郑勇这样的基层干部,用他们的坚守与奉献,谱写着新时代的脱贫赞歌。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