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喜德县欣欣小学:大山深处的教育明珠

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崇山峻岭间,喜德县欣欣小学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偏远山区孩子的求学之路。这所创办于2012年的乡村小学,以其独特的教育模式和显著的办学成果,成为凉山州基础教育发展的典范。

地理环境带来的教育挑战

地处海拔2500米的高寒山区,交通不便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首要难题。冬季严寒天气导致部分学生到校困难,教学物资运输成本居高不下。学校通过建立教师护送队和冬季暖心课堂等创新机制,有效缓解了地理环境造成的就学障碍。

师资队伍建设的破局之道

师资流动性大是困扰山区学校的普遍问题。欣欣小学通过本土教师培养计划和城乡教师轮岗制度,既保留了熟悉彝族文化的本地教师,又引进了先进的教学理念。目前学校彝族教师占比达65%,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双语教学模式。

教育资源的创造性整合

面对教学设施不足的困境,学校开创性地实施一室多用方案,将食堂改造为晚间自习室,操场兼作民族文化展示区。同时积极对接社会公益组织,建成了全县首个乡村小学多媒体教室和图书角,藏书量突破8000册。

文化传承与现代教育的融合创新

如何在现代化教育中保护彝族传统文化?欣欣小学的解决方案令人耳目一新。每周开设彝族语言课、月琴演奏等特色课程,将非遗传承人请进校园,同时保持国家课程的标准教学。这种文化筑基,多元发展的办学思路,使该校毕业生既能适应现代教育体系,又成为民族文化传播的使者。

教育成果的辐射效应

办学十余年来,欣欣小学的毕业生升学率保持在98%以上,先后培养出6名考入重点大学的优秀学子。更可贵的是,该校的办学经验已推广至周边7个乡镇学校,带动了整个喜德县教育水平的提升。

这座大山深处的教育明珠,正以其温暖而坚定的光芒,改变着无数彝族孩子的命运轨迹,也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教育扶贫提供了生动样本。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