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的崇山峻岭间,扶贫干部袁欣用双脚丈量着这片土地,用真心温暖着每个贫困户。这位来自城市的年轻人,选择将青春奉献给脱贫攻坚一线,却也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
语言障碍成为袁欣开展工作的第一道难关。喜德县彝族人口占比超过90%,许多老人只会说彝语。为打破沟通壁垒,她随身携带彝汉双语手册,利用晚间向当地干部学习日常用语。经过半年努力,她已能用简单彝语与村民拉家常,这种接地气的方式让群众逐渐敞开心扉。
产业扶贫中的可持续性问题始终困扰着袁欣。她推动发展的花椒种植项目曾因技术管理不到位导致减产。痛定思痛后,她联系省农科院专家建立长期帮扶机制,组织田间课堂培养技术能手。如今喜德花椒不仅形成完整产业链,更成为地理标志产品,但如何应对市场波动仍是待解课题。
教育扶贫的深层矛盾同样不容忽视。在劝返辍学儿童时,袁欣发现部分家庭存在读书无用论观念。她创新推出家长夜校,用脱贫典型事例改变陈旧思想,同时协调爱心企业设立助学基金。三年来她负责的片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但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又成为新的攻坚方向。
面对交通不便的客观条件,袁欣的手机24小时保持畅通。雨季道路塌方时,她徒步两小时为独居老人送降压药;寒冬时节,她多方筹措资金为高山农户安装太阳能板。这些点滴付出赢得了阿依莫(彝语:好姑娘)的称呼,但基础设施的短板仍需持续发力。
在喜德县的1200多个日夜里,袁欣从外来户变成了自家人。她的故事印证着:扶贫不仅是数据变化,更是心与心的交融。尽管前路仍有荆棘,但正如她常说的:看到乡亲们的笑脸,所有的辛苦都值得。这份坚守,正在让凉山的沟壑焕发新生。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