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喜德县阿火:彝族文化传承者的故事

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的群山环抱中,彝族文化传承者阿火用三十载光阴编织着一幅民族文化保护的壮丽画卷。这位被当地人亲切称为火把节活字典的非遗传承人,正面临着传统技艺断层与现代化冲击的双重挑战。

文化记忆的守护困境

阿火最忧心的是彝族口传史诗《勒俄特依》的传承危机。这部被誉为彝族百科全书的经典,正随着老艺人的相继离世而面临失传风险。在喜德县彝族村寨,能完整吟诵二十四个篇章的艺人已不足十人,年轻人对学习古彝文兴趣寥寥。阿火每周坚持在村小开设彝语课堂,却常遭遇学这个有什么用的质疑。

传统技艺的现代转型

彝族漆器制作是阿火重点保护的另一项非遗技艺。喜德县特有的三色漆器工艺,正受到机械化生产的冲击。阿火创新性地将传统纹样融入现代家居设计,带领村民开发文创产品。去年开发的彝纹系列茶具,通过电商平台卖出两千余套,为十户贫困户带来年均三万元的收入。

节庆文化的活化传承

面对火把节商业化带来的文化变异,阿火在喜德县组建了原生态歌舞队。他们坚持用传统月琴伴奏,保留朵洛荷舞蹈的七十二种基本步伐。今年端午期间举办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吸引了两百多名中小学生参与彝族摔跤体验。

在喜德县文化馆的支持下,阿火建立了首个彝族民俗数字档案库,已收录三百多小时影像资料。这位五十六岁的传承人表示:文化就像火塘里的火种,既要小心呵护,也要适时添柴。他计划明年培养五名年轻传承人,让彝族文化在新时代继续绽放独特光芒。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