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喜德县援彝刘刚:一位扶贫干部的坚守与奉献

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援彝干部刘刚用五年时光诠释了扶贫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这位来自东部沿海城市的干部,面对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和艰苦环境的多重考验,始终坚守在扶贫一线,用实际行动书写着新时代的扶贫故事。

语言与文化隔阂的突破

初到喜德县时,刘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语言不通。彝族同胞多使用彝语交流,这给扶贫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实际困难。他主动向当地干部学习基础彝语,通过手势比划和耐心倾听,逐渐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文化习俗的差异也曾让他闹过笑话,但他将这些经历转化为理解当地文化的契机,最终赢得了彝族群众的信任。

产业扶贫的探索与实践

喜德县地处高寒山区,传统农业效益低下。刘刚带领团队深入调研,发现当地适合发展高山蔬菜种植。他联系农业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协调资金建设示范基地。然而,市场销路成为新的难题。面对这一挑战,他积极对接电商平台,建立农产品溯源系统,帮助村民打通销售渠道。如今,喜德高山蔬菜已成为当地特色产业,带动数百户贫困户增收。

教育扶贫的长远考量

在走访中,刘刚发现许多彝族儿童存在辍学现象。他意识到,教育才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为此,他推动建立教育帮扶基金,联系东部学校开展结对帮扶,改善教学条件。但改变传统观念并非易事,他挨家挨户做工作,用真实案例说服家长重视子女教育。经过不懈努力,当地适龄儿童入学率显著提升。

健康扶贫的民生关切

山区医疗条件有限,群众看病难问题突出。刘刚协调医疗资源,组织义诊活动,推动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然而,基层医疗人才短缺、设备落后等问题依然存在。他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促成东西部医院结对帮扶,为当地培养了一批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五年来,刘刚见证了喜德县翻天覆地的变化:泥泞山路变成硬化道路,破旧土房变成安全住房,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但在他看来,扶贫工作远未结束,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仍有大量工作要做。这位扶贫干部的坚守,不仅改变了喜德县的面貌,更在当地群众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