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四川大凉山腹地的喜德县,曾是全国脱贫攻坚战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片海拔2000多米的土地,见证了彝族同胞从深度贫困走向小康生活的艰辛历程。
交通闭塞长期制约着喜德县的发展。蜿蜒的山路将村庄与外界隔绝,农产品运不出去,先进理念进不来。当地政府投入巨资修建通村公路,但高山峡谷地形使得道路养护成本居高不下。雨季时常发生的山体滑坡,仍然威胁着村民的出行安全。
教育落后是另一个突出问题。许多彝族儿童因语言障碍和家庭贫困而失学。虽然新建的一村一幼教学点解决了入学难问题,但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依然存在。部分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适龄儿童辍学现象时有发生。
产业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喜德县尝试发展高山蔬菜、中药材种植等特色农业,但受限于技术水平和市场渠道,经济效益尚未充分显现。传统的畜牧养殖方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疫病防控能力不足制约着产业升级。
令人欣慰的是,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喜德县正发生着深刻变化。易地扶贫搬迁让村民住上了安全住房,卫生室建设解决了看病难问题,扶贫车间为留守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更可贵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为家乡发展注入新活力。
喜德县的脱贫实践表明,消除绝对贫困只是第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仍任重道远。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持续投入,产业发展需要创新思路,教育医疗需要提质增效。这片古老的土地正在经历着历史性变革,彝族同胞的生活也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