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基层干部李明用双脚丈量着脱贫攻坚的每一寸征程。他的故事折射出中国精准扶贫战略在深度贫困地区的生动实践,也让我们思考基层扶贫工作面临的现实挑战。
语言障碍与文化隔阂始终是李明开展工作的首要难题。喜德县彝族人口占比超过90%,许多贫困户只会说彝语。李明主动学习彝族日常用语,带着双语干部走村入户,用彝汉对照的扶贫手册讲解政策。这种语言扶贫的创新实践,让惠民政策真正听得懂、用得上。
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是另一个关键课题。李明发现,单纯发放扶贫物资只能解一时之困。他带领团队考察当地气候土壤,最终选定高山苦荞作为特色产业。通过建立合作社+农户模式,不仅解决了销路问题,更培育出喜德苦荞地理标志产品。但如何应对市场价格波动、提升产品附加值,仍是需要持续探索的方向。
扶贫与扶志的辩证关系在李明的工作中尤为突出。有些贫困户存在等靠要思想,李明创新开展脱贫示范户评选,组织村民到周边县市参观学习。这种眼见为实的激励方式,逐渐唤醒了群众的内生动力,但改变根深蒂固的观念仍需时日。
基础设施的短板制约着扶贫成效。李明多方争取资金,为偏远村落修建蓄水池、硬化村道。当清澈的自来水首次流进彝族老乡家里时,他更加坚信要致富先修路的朴素道理。然而山区地质灾害频发,如何维护这些基础设施又成为新的考验。
在喜德县的崇山峻岭间,李明的故事仍在续写。这位基层干部用脱皮掉肉的实干精神证明:精准扶贫既要解决眼前的贫困问题,更要建立长效发展机制。当彝族群众捧着金黄的苦荞露出笑容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家庭的脱贫轨迹,更是整个凉山地区迈向乡村振兴的希望之光。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