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喜德县刘骥事迹:一位基层干部的扶贫故事

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基层干部刘骥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温暖民心。他的扶贫故事,不仅是一段感人至深的奋斗历程,更折射出脱贫攻坚战中的现实挑战与基层智慧。

交通不便是刘骥面临的首要难题。喜德县地处偏远山区,村民出行困难,农产品难以外销。刘骥带领村民修建通组公路,打通了最后一公里。他深知,没有畅通的道路,再好的农产品也只能烂在地里。这条蜿蜒的山路,不仅连接了村庄与外界,更连接了贫困与希望。

产业薄弱是制约当地发展的另一瓶颈。刘骥走访调研后发现,传统种植模式效益低下。他因地制宜,引进适合高海拔地区生长的经济作物,组织村民成立合作社。从选种到销售,他全程参与,用实际行动打消村民顾虑。如今,特色种植已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思想观念落后是最难攻克的堡垒。部分村民存在等靠要思想,对新技术新方法持怀疑态度。刘骥不厌其烦地入户宣讲,用成功案例说服群众。他常说:扶贫先扶志,脱贫先脱愚。通过夜校培训、实地指导,村民们的观念逐渐转变,自主脱贫意识不断增强。

教育资源匮乏也是刘骥关注的重点。他多方筹措资金改善村小办学条件,联系爱心人士资助贫困学生。在刘骥看来,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他说:今天帮助一个孩子读书,明天就可能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

刘骥的故事告诉我们,基层扶贫工作需要因地制宜的智慧,持之以恒的韧劲,更需要对这片土地和人民深沉的爱。在喜德县的沟沟坎坎间,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基层干部的使命担当,为脱贫攻坚战写下了生动注脚。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