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喜德县教师刘娇:大山深处的教育坚守者

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的崇山峻岭间,有一位名叫刘娇的乡村教师,她用青春和热情点亮了山区孩子的求学之路。这位教育坚守者的故事令人动容,却也折射出乡村教育面临的诸多现实困境。

教育资源匮乏是刘娇面临的首要挑战。喜德县地处偏远山区,学校基础设施简陋,教学设备陈旧。刘娇所在的学校常常面临教材不足、教具短缺的问题,她不得不自制教具,甚至自费购买教学资料。这种资源短缺不仅影响教学质量,也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师资力量薄弱是另一个突出问题。山区条件艰苦,年轻教师往往不愿长期扎根,导致学校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刘娇作为少数愿意留下的青年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常常需要跨年级、跨科目教学。这种超负荷工作不仅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也难以保证教学效果。

学生家庭支持不足也是刘娇面临的难题。当地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家长教育意识淡薄,部分学生面临辍学风险。刘娇不仅要教书育人,还要经常家访,做通家长思想工作,甚至自掏腰包资助贫困学生。这种超出教师职责范围的付出,反映了乡村教育生态的脆弱性。

交通不便进一步加剧了教育困境。喜德县山路崎岖,雨季时常发生塌方,学生上学路途遥远且危险。刘娇常常要护送学生回家,确保他们的安全。这种地理条件的限制,使山区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成本远高于城市儿童。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刘娇依然坚守在教育一线。她创新教学方法,利用有限资源开展趣味教学;她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给予他们温暖的关怀;她积极联系外界,争取更多教育资源。这种坚守不仅改变了许多山区孩子的命运,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希望。

刘娇的故事提醒我们,发展乡村教育需要系统性支持。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教师待遇、加强家校合作、完善交通网络,这些措施缺一不可。只有当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并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优质教育的机会。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