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喜德县消防工作纪实:守护彝族村寨的烈火卫士

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一支特殊的消防队伍常年穿梭于崇山峻岭之间,用专业与坚守筑起彝族村寨的防火长城。然而,在这片地形复杂、传统村落密集的区域,消防安全仍面临着独特挑战。

传统建筑与现代消防的矛盾成为首要难题。喜德县彝族村寨多为木质结构的瓦板房,房屋紧密相连,一旦发生火情极易形成火烧连营。虽然当地推广了防火涂料改造,但部分偏远村寨因交通不便、资金有限,改造进度相对滞后。消防队员需要定期徒步进山,挨家挨户检查火塘位置、电线敷设等隐患。

山区地理环境限制救援效率的问题尤为突出。喜德县境内山高谷深,部分村寨至今未通公路。去年冬季,某高山村落发生火情时,消防车在盘山路上辗转3小时才抵达现场。为此,县消防大队创新建立摩托消防队,配备便携式高压水泵,并培训了127名彝族火塘守护员,确保第一时间控制初起火灾。

民俗习惯与防火安全的碰撞需要智慧化解。彝族同胞保留着围坐火塘的传统生活方式,秋收后焚烧秸秆的农耕习惯也增加了火灾风险。消防队员与毕摩(彝族祭司)合作,将防火知识编成彝语克智(说唱艺术),在火把节、彝族年等节日表演,让安全理念融入民族文化记忆。

面对这些挑战,喜德县消防大队探索出防消结合、群防群治的特色路径。他们为每个村寨绘制了消防地图,标注取水点、逃生路线;在小学开设小小消防员课程,通过孩子影响整个家庭;联合电力部门改造老旧线路,今年已完成11个村寨的电网升级。

在海拔3000米的防火瞭望台上,消防员日复一日用望远镜巡视群山。那些点缀在苍翠间的彝族村寨,正因为有了这些烈火卫士的守护,才能让炊烟继续温暖地升起,让火塘永远平安地跳动。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