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喜德县心连心: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温暖故事

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腹地,喜德县正书写着民族团结进步的动人篇章。这个以彝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县,通过心连心工程架起了民族交融的桥梁,却也面临着如何深化互动、传承文化、均衡发展的时代课题。

文化交融中的守望与创新

每逢火把节,喜德县的广场上总能看到彝族达体舞与汉族秧歌同台演绎的场景。非遗传承人阿说伍来在教授彝族漆器技艺时,会特意邀请其他民族学员参与。但如何避免民俗表演的同质化,保持文化本真性,成为当地文化工作者思考的重点。县文化馆推出的双语传承课堂,既保护了彝语口头传统,又通过汉语解说让更多民族理解文化内涵。

经济发展中的共同致富路

鲁基乡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里,汉族技术员老王和彝族种植户马海阿依正在查看葡萄长势。这种技术帮扶+土地入股的模式让少数民族群众年均增收3000余元,但基础设施薄弱、产业链条短的问题依然存在。县里正在推进的飞地经济计划,试图通过跨区域合作破解发展瓶颈。

教育医疗里的民生温度

在海拔2500米的李子乡,双语教师曲比阿呷每天要步行两小时到教学点上课。虽然有了远程教育设备,但师资流动性大仍是难题。与此相对的是,县医院组建的多民族医疗队通过巡回诊疗,将优质资源送到偏远山区。这种固定+流动的服务模式,正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

从彝家新寨的炊烟到产业园区的大棚,从校园里的双语朗读到卫生院的多语言导诊台,喜德县用交往交流交融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民族团结的真谛。当不同民族的群众在同一条产业链上劳作,在同一个文化舞台上欢歌,民族团结的种子便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未来的喜德,仍需在保护与发展、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更精准的平衡点,让心连心的故事持续温暖大凉山。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