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吉伍里布的名字与彝族银饰工艺紧密相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四十余年的坚守不仅延续着一项古老技艺,更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深刻碰撞。
彝族银饰制作技艺的传承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现代工业品的涌入,纯手工打造的银饰在价格竞争中处于劣势。许多年轻人不愿投入数年时间学习这门复杂技艺,导致传承人队伍青黄不接。吉伍里布的工作室里,锤打银器的声音虽仍清脆,却难掩后继无人的忧虑。
原材料成本上涨是另一个现实难题。纯银价格波动直接影响着传统工艺品的生产成本,而市场上充斥的镀银制品以低价抢占市场,使真正的手工银饰生存空间被挤压。吉伍里布坚持使用999纯银,这种对品质的执着让他在业内赢得尊重,却也使经营举步维艰。
设计创新与传统保护的平衡同样考验着这位老艺人。彝族银饰承载着丰富的文化符号和民族记忆,如何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同时适应现代审美,成为吉伍里布每天思考的问题。他尝试将传统纹样与现代饰品结合,既保留文化内涵,又拓宽使用场景。
市场认知度不足制约着彝族银饰的发展。许多消费者不了解这项工艺的价值所在,将其与普通银饰等同视之。吉伍里布通过参加非遗展览、开设工作坊等方式,努力提升公众对彝族银饰文化的认知。
在喜德县的作坊里,吉伍里布仍坚持着最传统的制作方法。每一件银饰都经过熔银、锻打、錾刻等三十多道工序,这种近乎固执的坚持,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存续的关键。他的故事提醒我们,保护传统工艺不仅需要传承人的坚守,更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