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城镇化的浪潮中,地方历史文化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文化重镇,喜德县承载着丰富的彝族文化遗产与红色革命记忆。喜德县史志办公室作为这一珍贵遗产的守护者,其工作成效直接影响着地方文脉的延续。
地方史志编纂的困境与突破
喜德县史志办长期面临史料散佚、专业人才短缺的双重压力。彝族口传史诗《勒俄特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记录,需要既精通彝汉双语又具备史学素养的复合型人才。近年来通过建立银发专家库,邀请退休教师参与方言采集,创新采用三维扫描技术保存彝族漆器纹样,为传统工作模式注入新活力。
文化认同构建中的现实矛盾
随着旅游开发的推进,如何平衡文化本真性与商业呈现成为焦点。史志办在编纂《喜德县志(1991-2020)》时,特别增设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章节,通过第一手访谈资料保留文化原真性。同时联合县文旅局建立文化标识认证体系,对商业化展演项目进行学术把关。
数字化时代的转型挑战
面对年轻群体获取信息方式的改变,史志办将1915年喜德地震档案等珍贵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开通云端史志馆微信小程序。但数字鸿沟问题依然存在,为此在彝族聚居村寨设立移动文化服务站,用双语播客形式传播地方史知识。
跨区域协作的探索实践
针对彝族文化跨县域分布的特点,史志办牵头建立大凉山彝族文化研究联盟,与昭觉、越西等县共享文献资源。在红军长征过凉山专题研究中,联合三省五县考证出7条新发现的红军行军路线,相关成果被纳入省级重点社科项目。
喜德县史志办的工作启示我们:地方文化保护需要构建活态档案,既要做好纸本文献的守护者,更要成为文化基因的激活者。当年轻一代能通过手机查阅祖先的迁徙史诗,当传统毕摩仪式获得数字化保存,地方历史才能真正实现代际传承。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