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崇山峻岭间,喜德县瓦尔学校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偏远山区孩子的求学之路。这所扎根于贫困地区的学校,用教育的力量改变着当地孩子的命运,却也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
地理阻隔与教育资源的矛盾是瓦尔学校面临的首要问题。学校地处海拔2000多米的山区,交通不便导致优质师资难以长期驻留。尽管当地政府通过特岗教师计划补充师资,但教师流动性大仍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瓦尔学校通过远程教育+本地辅导的创新模式,尝试破解这一难题,让山里的孩子也能接触到优质课程资源。
双语教学的困境与突破构成了学校的另一大特色。超过90%的学生来自彝族家庭,汉语基础薄弱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学校开发了彝汉双语教材,采用先彝后汉的渐进式教学方法,既保护了民族文化传承,又帮助学生跨越语言障碍。这种因地制宜的教育实践,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
控辍保学的长效机制始终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受传统观念和经济条件限制,部分家庭对教育重视不足。瓦尔学校建立了教师包村家访制度,联合当地妇联开展女童助学计划,用实实在在的行动留住每一个学生。近年来,该校小学巩固率达到98%,创造了山区教育的奇迹。
在硬件设施方面,瓦尔学校经历了从土坯房到现代化校舍的蜕变。新建的宿舍楼解决了偏远学生寄宿问题,标准化的食堂保障了营养午餐供应。这些改变背后,是教育扶贫政策与社会爱心力量的共同托举。
这座大山深处的教育明珠正在用它的光芒证明:只要坚守教育初心,再偏远的地方也能绽放希望之花。瓦尔学校的实践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其面临的挑战也启示着我们,教育公平仍需社会各界持续关注与支持。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