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这片热土上,基层工作者龚力用十余年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与担当。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干部,他扎根山区,服务群众,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留下了坚实的足迹。
基层工作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喜德县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群众思想观念相对落后。龚力刚到任时就遇到了群众对政策不理解、工作推进受阻的困境。他意识到,要改变现状必须从改变沟通方式入手。于是,他走村入户,用彝汉双语向群众耐心解释政策,用最朴实的方式拉近距离。
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龚力发现喜德县产业发展面临瓶颈。传统农业效益低下,群众增收渠道单一。他带领团队深入调研,结合当地实际,探索出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引进特色种植技术,发展花椒、核桃等经济作物,帮助群众实现了稳定增收。
基层工作的复杂性还体现在各种突发事件的应对上。2020年疫情期间,龚力主动请缨担任防疫工作组长。面对医疗资源匮乏、群众防疫意识薄弱等问题,他创新工作方法,组建彝汉双语宣传队,建立网格化管理机制,确保了喜德县疫情防控工作的有效开展。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龚力又将目光投向人才培养和文化建设。他推动建立了喜德县首个乡村人才培训基地,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本土人才。同时,他重视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推动建设民族文化展示馆,让古老文明焕发新生。
龚力的故事告诉我们,基层工作虽然艰苦,但意义重大。正是无数像他这样的基层工作者,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真心服务群众,才让党的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征程上,我们需要更多这样有情怀、有担当的基层干部。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