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这片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基层干部杨洪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浇灌希望,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他的扶贫故事既闪烁着奉献精神的光芒,也折射出基层工作的现实困境。
坚守与奉献的扶贫初心
杨洪扎根喜德县多年,深知当地贫困的根源在于基础设施薄弱和产业发展滞后。他带领团队走村入户,精准识别贫困户需求,因地制宜制定帮扶措施。在海拔3000多米的山区,他常常徒步数小时走访农户,记录每家每户的具体困难。这种脚下沾泥土,心中有真情的工作作风,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产业扶贫的实践探索
面对喜德县传统农业效益低下的问题,杨洪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他引进经济作物种植技术,组织技能培训,帮助村民发展特色种养殖业。特别是在高山蔬菜种植和生态养殖项目上,他多方协调资源,搭建产销对接平台,让农产品走出大山。这些举措有效增加了村民收入,但也面临着市场波动和技术推广的挑战。
基层工作的现实困境
在扶贫过程中,杨洪也遭遇了不少难题。资金短缺常常制约项目推进,村民思想观念的转变需要长期引导,部分扶贫政策的落地执行存在偏差。此外,基层干部工作强度大、压力重,如何保持队伍稳定性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这些困境反映了脱贫攻坚工作的复杂性,需要更多制度性解决方案。
乡村振兴的持续接力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杨洪正带领村民谋划乡村振兴新篇章,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同时,探索乡村旅游、文化传承等多元发展路径。他深知,要让群众真正过上好日子,必须建立长效机制,激发内生动力,这既需要政策支持,也需要基层创新。
杨洪的故事是千千万万扶贫干部的缩影。他们用实干诠释初心,用担当书写使命,在脱贫攻坚这场伟大战役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喜德县的变化证明,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务实的态度,再艰难的山路也能走通,再贫困的山村也能焕发新生。















